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科研与专业发展带头人李来胜教授团队在催化臭氧水处理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其研究成果以“Construction of BaTiO₃/g-C₃N₄ heterojunction for promoting atrazine degradation of hydraulic-driven piezocatalytic ozon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影响因子:20.2)上。据悉,这是近两年学校唯一一个期刊影响因子突破20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水污染控制手段,其处理效率主要依赖于催化剂的设计。传统催化剂在活化臭氧时,常面临反应物传质和界面电子迁移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往往向体系中引入电能、光能或H₂O₂等外源能源,这无疑会增加水处理的成本。催化臭氧过程需要曝气或搅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机械能。该论文以BaTiO₃/g-C₃N₄压电材料为催化剂,利用水中机械能激发材料产生压电电子,从而将臭氧活化为•OH等活性氧物种,成功去除了水中的阿特拉津。实验结果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BaTiO₃和g-C₃N₄的复合不仅形成了Type II型异质结,从而增强了压电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同时,BaTiO₃/g-C₃N₄还提高了对水中臭氧分子的传质能力,有利于压电电子与臭氧之间的界面反应。这项研究为新型臭氧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来胜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广东省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起挂任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科研与专业发展带头人。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水质安全评价和环境功能材料等方面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100余篇SCI收录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曾兼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会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广东省环境化学分会副主任、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该研究论文是“华师-岭师”新一轮结对帮扶以来的又一重要科研合作成果。该成果不仅是帮扶成效的进一步提升,更是两校未来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的重要开端。
化学化工学院李来胜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发表题为“Construction of BaTiO₃/g-C₃N₄ heterojunction for promoting atrazine degradation of hydraulic-driven piezocatalytic ozonation”的文章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4010166